您好!欢迎访问BOB官方网站(中国)BOB有限公司!

BOB官方网站(中国)BOB有限公司

辽宁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事关大连海参!

2024.04.05

7e61b642deb4d776c09f972b425f019.png


关于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消费品工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为进一步做深做实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锻长板、扬特色、挖潜力、补短板,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以下简称“三品”)战略,着力提高消费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增强关联产业协作配套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消费品工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形成高质量、可持续、有活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产、供、品、销、服等环节加速形成市场机制。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要素向消费品工业领域流动。


  创新驱动、高举高打。通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等方式,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示范领域和企业,打造产业发展样板,以跻身全国前列的高标准推进消费品工业发展。


  量质齐升,做大做精。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产品,突出食品工业主导地位,着力打造量的绝对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化、产品优质化,着力锻造质的显著优势,加快形成品种丰富、品质高端、品牌强大的消费品工业发展局面。


  区域协同,集聚发展。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突出沈阳、大连“双核”引领作用,坚持集群化发展,强化区域承载聚集功能,形成“圈”“带”互为支撑,集群、县域、园区、乡镇协调发展的消费品产业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消费品工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65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企业达到2750户,其中营业收入十亿元以上企业120户,百亿元以上企业5户。消费品工业规模加速迈向万亿级,跻身全国消费品工业大省梯队。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显著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加大,新兴消费品工业活力明显提升。培育建设主营业务收入十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集聚区34个,省级消费品工业“三品”优质县10个,消费品工业特色镇10个。


  质量效益明显增强。“三品”行动成效显著,每年增加一批创新和升级消费品,食品、药品等重要产品全周期质量追溯体系更加完善,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消费品品牌100个。消费品工业与农业、文旅、商贸、服务等产业互动性明显增强。


  二、发展方向
  (一)做强做优传统优势产业。做大产业规模,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吸引和推动一批高端化、精深化、智能化消费品工业项目。升级产品结构,围绕健康、育幼、养老等迫切需求,大力发展适应消费需求产品。提升智能发展水平,深化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营销等环节应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等,推动消费品工业与农业、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1 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   

健康食品。强化绿色优质食品供给,积极开发特殊膳食食品,营养强化食品,菜肴类、自热方便以及功能性罐头产品,工业用途食糖产品,健康海盐,适用不同人群的酒饮料等健康、绿色、高附加值食品,促进副产物循环综合利用。依托果蔬、水产品等原料优势,发展精深加工,推动产业向功能性物质及制品领域延伸。


  现代家居。积极开发推广绿色智能家用电器,休闲娱乐、个人护理和母婴家用电器,智能化多场景照明系统,天然材质家具,功能型家具等产品。


  轻工日用品。重点发展功能性细分日化、乐器、工艺美术品等日用产品。开发绿色化、时尚化和功能化皮革材料,扩大在汽车、家居等领域应用。推动工艺美术行业加强文创设计,打造文化潮品。


  时尚服装。提升时尚元素设计应用和表达水平,发展西装、泳装、运动户外服装、个性化定制服装以及潮品服饰。深挖辽宁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旗袍、马面裙、朝鲜服等民族服装服饰产品。


  产业用纺织品。面向医疗健康、工业过滤、土工建筑、安全防护、交通运输等领域需求,发展纺粘、熔喷、水刺等高品质非织造布及装备,工业烟尘碳捕集、精细过滤等过滤材料及过滤器,生物医用防护装备,汽车内饰等产品。加快废弃产业用纺织品低成本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现代中药。支持基于经典名方、验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蒙满民族药的中药民族药新药研发。加快大品种二次开发,发展中药改良型新药。支持适应临床需求的中药配方颗粒发展。


(二)促进资源型产业链向后延伸。依托我省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基础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向化学原料药、化纤、医疗装备、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纸制品包装等领域发展。以园区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招引和承载一批配套、延伸项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良性互动。          


专栏2 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向    

化学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发挥我省精细化工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化学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开展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实现公共系统共享、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集中治理和产业集聚发展。


高性能化纤。探索大丝束、高强高模高延伸碳纤维,高强、高伸长间位芳纶产业化,加快高性能纤维稳定化、低成本化生产工艺应用,推进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


  差别化及功能性纤维。应用大集成、低能耗智能装备和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及生态环保化纤阻燃剂、改性剂,生产抗静电、抗紫外线、抗菌抑菌、导电、阻燃涤纶、锦纶以及多组分差别化、功能性化学纤维。
  绿色包装。延伸石化产业链条,重点发展非粮生物质为主的生物基材料及制品、高阻隔塑料包装、功能性包装等产品,打造生物降解制品及材料产业集聚区,推动包装产业向国防军工、新能源、电子、交通等方面发展。


  金属制品及玻璃陶瓷制品。依托我省铁矿、石英石、瓷土等矿产资源,延伸冶金、玻璃、陶瓷产业链条,推动五金制品、日用玻璃、陶瓷制品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


  先进医疗装备。依托我省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医疗装备核心部件及生物医用材料开发,重点发展新一代医学影像装备、中医诊疗装备等诊疗设备。加快手术机器人、心血管支架等植介入器械研制,推动康复装备、氧气机、呼吸机等产品升级。发展疾病筛查、精准用药所需的各类分子诊断产品。


(三)培育发展新兴消费品产业。紧跟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布局消费品工业新赛道。顺应和引领新消费需求,围绕“特色、智能、健康、时尚”等方向,强化创意设计、技术研发、新营销赋能,创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着力引进培育新兴消费品产业,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专栏3 新兴消费品产业发展方向

生物制造。加大生物制造各类创新资源投入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非粮原料应用,大力拓展秸秆等大宗农林废弃物原料资源利用,提升非粮生物质低成本糖化技术工艺水平。引导有条件的地区、企业创建国家生物基材料、非粮食原料生物能源等产品应用试点。


  预制化食品。顺应方便快捷、营养健康食品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方便食品、自热食品、米面制品、预加工菜肴等产品形态。突破品质形成控制、储运保鲜调控、复热风味调控、工程化装备耦合等技术创新与应用,破解营养保留、质构保持、品质保真等基础共性问题。


  老年用品。大力发展功能性、智能化老年服装服饰,智能化日用辅助产品,安全便利养老照护产品,康复训练及健康促进辅具,适老化环境改善产品。


  冰雪装备。聚焦“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大众型冰雪装备和冬运会等赛事所需的竞技型冰雪装备需求,培育发展造雪机、浇冰车、除湿除雾机、速滑比赛服等赛事产品以及冰刀、滑雪板、滑雪服、护具等适合中国人特点的大众冰雪用品。


  海洋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重点推进海洋生物医药及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酶制剂、海洋生物农用制品等产业发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中药、海洋糖类药物、海洋小分子药物等产品,大力发展南极磷虾油、海藻深加工、虾青素、岩藻多糖、海洋低聚肽类等新型海洋生物制品。


  柞蚕丝绢。发展水缫丝、绢纱、面料、内衣、服装、柞蚕丝被等柞蚕丝绢纺织产品。支持柞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推进柞蚕在食品、医疗保健、生物工程、文化旅游等领域拓展应用。


  高端化学药。重点发展采用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原创性化学新药和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改良型新药。加快临床需求量大的仿制药、短缺药、专科用药等开发和产业化。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生物药品。重点发展新型疫苗、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血液制品等新产品,加快狂犬疫苗、流感疫苗等优势产品换代升级。探索突破细胞治疗、基因诊疗等未来产业发展,加快细胞治疗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产品开发。


三、重点任务

(一)突出重点区域,抓产业集聚。

1.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以构建“一圈一带两区”为基本框架,优化消费品工业布局。建设沈阳高端现代消费品经济圈,以沈阳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一枢纽、四中心”为牵引,以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为支撑,加快发展高端食品、现代家居、疫苗、基因工程药物、高端医学影像装备、高端化学药、现代中药、纺织印染、烟草等产业。建设沿海特色时尚药食纺经济带,突出大连“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带动作用,引领沿海经济带加快发展定制服装、海洋食品、疫苗、高端化学药、植介入器械、现代中药、包装、日化、乐器、工艺美术、手表、家纺、服装、礼服、婚纱等特色消费品产业。建设辽西优质农副产品供应集聚区,发挥辽西毗邻京津冀区位和后发优势,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建设全国优质、绿色、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辽东绿色有机食品精深加工集聚区,发挥辽东九县鹿、柞蚕、中药材、食用菌、果蔬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现代中药、保健食品等产业,建设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精深加工基地。(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各市政府、省沈抚示范区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市政府、省沈抚示范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打造优质特色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建设为牵引,推动优质粮油生产和食品制造、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与精深加工、现代轻工、特色纺织、生物医药和先进医疗装备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持沈阳打造千亿级食品产业链,大连打造“中国海鲜预制菜之都”,建设沈本医药健康产业带,盘锦东北粮食储备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中国(沈阳)旗袍服装设计时尚发布基地,大连国际服装设计、研发和贸易中心,葫芦岛全球泳装产业供应链中心和时尚中心。到2025年,五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8000亿元。(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           

                           

专栏4 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任务

优质粮油生产和食品制造。依托我省稻米、玉米资源和港口优势,打造大米、玉米、大豆深加工三大核心产业链,配套布局饲料加工业、杂粮制品加工业。重点依托大连、营口、盘锦等港口城市和全省农业资源禀赋,提升粮油加工转化能力。到2025年,粮油加工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850亿元,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2300亿元。


  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与精深加工。巩固白羽肉鸡、生猪、良种奶牛等优势产业地位,加快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国产乳品品牌,提高皮、毛、骨、血综合利用水平。到2025年,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050亿元,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2400亿元。


  现代轻工。推动传统轻工日用品产业变革,发展创意设计,提振丹东手表、营口乐器等老品牌,培育沈阳、大连、鞍山、营口等现代轻工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包装、家居、轻工日用品产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085亿元,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360亿元。


  特色纺织。依托大连、抚顺、丹东、营口等地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西装、户外运动服装、产业用纺织品、柞蚕丝绢等产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纺织产业集群。改造提升化学纤维、纺织、印染、针织等装备技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到2025年,纺织服装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235亿元,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生物医药和先进医疗装备。围绕发展与保障两大任务,推动沈阳、大连、本溪、锦州等地做优化学药、做强生物药、做精现代中药、做大医疗装备,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到2025年,生物医药和先进医疗装备产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3.推动县域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示范带动作用,发展产地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推动佟二堡皮草、海城服装、岫岩工艺品、桓仁参茸等大型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以服务贸易带动消费品生产。支持开发基于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农产品、非遗产品。打造一批粮油、肉制品、运动户外服装、中药饮片、泳装、西服、袜业、皮草等特色镇和消费品工业“三品”优质县,形成消费品工业“三品”优质特色城市矩阵,打造消费名品方阵。(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4.加快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承接消费品工业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兴城泳装创意设计产业园、西柳服装设计创新产业园、大连服装设计师创意设计平台及丹东运动户外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区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支持沈阳、大连、本溪等地开展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建设。在辽东、辽西培育一批特色中药产业园区。支持丹东、葫芦岛等市建设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园区。有序推进日化产品、预制食品、袜业等小微园区建设。(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突出市场主体,抓梯度培育。

  1.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培育预制化食品、酒行业典型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示范单位。鼓励饲料、食品、纺织、服装、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头部企业牵头,开展产业配套基地建设,引育一批原料辅料、包材、机械等配套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积极推动央企在辽布局,鼓励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开展嵌入式合作。(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国资委)


  2.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在新型疫苗、眼科用药、绿色包装、纺织新材料等领域,推动一批中小企业瞄准细分市场,申报国际标准认定、高价值核心专利等,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围绕消费品工业中小企业共性需求,以信息、技术、创业、培训、融资为重点,引导服务机构开展“一起益企”服务活动。强化政策指挥棒作用,对首次进入统计部门调查单位库的规模以上企业按规定给予奖励。加强对培育库企业动态监测,通过税务大数据等渠道深挖具有升规潜力的企业。(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


  3.加强精准招商。以产业布局和规划为指南,与国家级重点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和产业集团等进行精准对接,积极谋划和储备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盘活一批工业园区闲置厂房,招引有产业转移需求的消费品工业项目。依托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等大型活动,积极开展基金招商、中介招商、专业化公司招商等多种形式招商。深入开展辽苏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对接合作周等活动,宣传推介我省投资合作需求和产业优势。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清单化管理、“管家式”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问题,切实提高产出效益。(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


  (三)突出消费升级,抓品牌创意。
  1.加强品牌创意设计。加快品牌培育模式创新,构建有跨界特点的“商品+品牌+服务+文化”组合,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深层次连接。深挖品牌故事,建设品牌文化展览展示馆。引导第三方机构为消费品工业企业提供培育咨询、形象设计、产品推广等服务。聚焦大连海参、盘锦大米、兴城泳装等优势产业,引导各地区运用市场消费大数据,丰富健康、文化和时尚元素,在食品、文教体育用品、礼仪休闲产品、纺织、服装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体现辽宁元素的“潮品”品牌。(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


  2.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建立品牌推广服务体系,采用国际品牌价值评价通用指标体系,持续开展公益品牌价值评价。按照“辽宁优品”认证相关规定,培育一批质量优势突出、消费者口碑好的消费品品牌。培育一批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农业品牌体系。推动展会、设计大赛等品牌展览展示平台建设,鼓励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渠道宣传品牌。巩固提升“丹东满药之都”“阜新世界玛瑙之都”“兴城中国泳装名城”等区域品牌影响力,挖掘和争取新的区域品牌命名。建设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知识产权局)


  (四)突出市场建设,抓渠道拓展。
  1.深耕国内市场。开展省内市场对接活动,扩大本地产品消费。发挥省内医疗资源优势,促进优质医药、医疗器械产品本地应用。在宾馆、酒店及省外办事机构设置辽宁消费品工业产品销售区。深化与央企对接,在央企所属加油站、便利店等零售终端及航空餐饮等领域选用推广辽宁食品、服装、柞蚕丝绢等产品。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支持开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型营销。持续深化省际合作,促进“辽品出辽”。举办辽宁纺织服装展等“优供给促升级”活动,宣传推广特色产品。(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省政府驻京办、省政府驻沪办、省政府驻粤办)


  2.拓展国际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全品类消费品展览会、俄罗斯国际家居建材及消费品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高质量办好辽宁出口商品(日本大阪)展览会、辽宁跨国采购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引导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成员国市场。加大向北开放力度,推动消费品工业产品进俄。在食品、家具、服装、疫苗、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优势领域,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建设海外仓。发挥跨境电商优势,通过线上展会、线上服务、跨境B2B等途径,拓展对外贸易渠道。(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
  

(五)突出新发展理念,抓绿转智改。
  1.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消费品细分行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推广应用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和智能装备,支持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鼓励企业运用标识解析、区块链等新技术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溯源,建立质量追溯体系。鼓励企业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依托用户大数据快速感知市场需求,改善产品供给。(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推动绿色化发展。在造纸行业重点推广应用低能耗蒸煮、宽压区压榨、污泥余热干燥等技术装备,优化废纸处理工艺和装备。在纺织行业推广生态环保助剂、易降解浆料,采用少水无水印染、生物酶处理等先进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动生物基尼龙56纤维、差别化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废旧纺织品再利用项目建设,推动绿色产品应用。在医药行业推广高效提取纯化、绿色酶法合成等工艺应用,提高原料药绿色生产水平。加强生物技术研究,推进生物制造在食品、药品、纺织、饲料及添加剂等生产领域应用。(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3.保障产业发展和安全。指导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鼓励企业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和装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保障消费品质量安全。持续加强紧急状态下的短缺药品、食品、棉被、防护性物资等供应保障能力。(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
  

(六)突出模式创新,抓产业融合。
  1.推动消费品工业与农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聚焦粮油、畜禽、水产、果蔬等优势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发展规模化种养殖。鼓励生产企业以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或与农产品原料种养殖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创新合作模式,形成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来源,促进农业与工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推动消费品工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依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及“冰雪”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适应消费市场的消费类产品。推动行业扩大与旅游景点、酒店宾馆等旅游场所合作,丰富活动内涵,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开辟工业旅游市场,打造工业旅游线路。(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3.推动消费品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企业建立客户体验中心、在线设计中心等,分析客户需求信息,增强用户参与程度。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管理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消费品工业企业开放检验检测资源。鼓励消费品工业相关企业拓展养老服务,提供支撑银发经济发展的相关产品或服务。(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技术创新。聚焦食品、医药、纺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以“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等形式实施产学研联合攻关。在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依托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专业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服务。组织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创新团队与企业、园区结成“创新对子”、成立“创新小院”。支持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购买服务等方式,在我省实现药品、新型医疗器械产品等创新产品获批上市或完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药监局)                                             


专栏5 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        

食品制造。低生物胺、低氨基甲酸乙酯的发酵食品制造技术,预制化食品异味脱除、风味增强、风味补偿、质构调控、固色等技术,功能性物质提取及制品制备技术,在线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工业核心菌种、酶制剂产业支撑技术及装备,危害因子发现和智能监控溯源等。


  现代轻工。生鲜预制食品保鲜包装材料及制品生产技术,智能照明、智能睡眠、智能康养等定制家居产品生产技术,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化妆品功效评价技术,香料香精生物发酵制造工艺,特种纸基复合材料,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基等生物质新材料制造技术,机械手表机芯精密制造工艺技术等。


  纺织服装。溶体直纺、高效柔性化纺丝技术,高性能纤维稳定化、低成本生产工艺,生物基纤维规模化生产,短流程、多组分复合、连续化纺纱技术,高支粗梳毛纺、毛纺半精梳、柞蚕丝精干丝加工技术,高速、多维织造及非织造技术,功能性、绿色化整理和多工艺复合,服装智能化制造和大规模定制技术,短流程自动化纺织装备及智能系统,非织造布成套装备等。


  生物医药。生物合成、手性合成、微通道反应等原料药绿色清洁生产工艺,细胞大规模培养、蛋白质纯化分离、抗体偶联药物制备等生物药品生产技术,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精制技术,缓释、控释、速释,靶向给药,透皮和黏膜给药高端制剂技术等。


  先进医疗装备。先进材料、3D打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医疗装备领域应用,多模式高清晰导航、低剂量成像、快速图像配准、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精准控制技术等。

(二)加强政策扶持。统筹发改、科技、工业、农业等各领域资金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先进加工设备引进、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等消费品工业领域项目。支持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创新成果转化、新产品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对消费品工业企业实施新品开发、品牌宣传、市场拓展等活动按规定给予奖补。鼓励各市结合发展重点制定配套政策。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消费品工业中小企业融资。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发债等方式融资发展,强化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融资服务功能,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金融管理局、金融监管总局辽宁监管局、金融监管总局大连监管局、辽宁证监局、大连证监局)


(三)加强人才支撑。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积极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开发模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纳入“兴辽英才”计划。引导产教融合,鼓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制版师、纺纱工、缝纫工、酿酒师等职业技能竞赛及设计师评选活动。落实专业人员职称评价制度,推进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工艺美术大师、轻工大国工匠推荐活动,培育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高水平工程师和具有创作能力的手工艺者。(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四)加强环境建设。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直达快享”专区,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基于省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强化公共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共享,实现相关政策一站式查询。建立完善常态化面对面政企沟通机制,开展领导干部进企业、进园区等政企沟通活动。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真正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搭建线上政企互动交流平台,在12345平台开通企业服务“1”号键,上线“政企直通车”服务平台。〔责任单位:省数据局(省营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工商联〕


  (五)加强组织实施。各地区要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过程管理,深入抓好落实。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规范化开展促进行业发展活动,及时反映行业和企业诉求。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智库的指导和服务作用,为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智力支撑。(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BOB官方网站(中国)BOB有限公司
电话
短信
联系